2014年1月23日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将以她独有的英姿屹立在深圳平湖,从这里不仅可以巡视到中国辽阔大地上那绚丽多彩的特产,同时可以观察到这里是中国特产的物流基地,独具民族特质的产品将从这里流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将成为一个标识,她以自己的品格,印证着时代赋予中国特产的历史命脉,她是经济、文化、理念融为一体的生命实体……
  辉煌历史夯实发展根基
  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有着一个不凡的前史,这段前史夯实了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的根基,那就是深圳市平湖华龙土特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20年来艰苦的创业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谱写着的是甘肃土特产品从源头抓起,制定标准,精心加工,占领市场;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谱写的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农牧民发展生产,创造物流条件,一个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的建筑体,在平湖拔地而起,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将以1600个铺位的绿色农产品和600个铺位的土特产品、以荟萃全国56个民族的特产,表述各个民族在这个领域里的聪明才智;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谱写了中国首届少数民族名优新特产品交易会,交易金额604亿元人民币,观众超过15万人……
  如果说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20年的风雨历程,得益于国家民委,深圳市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也得益于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以及社会各界的扶持,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大潮铸就了特产城的营城方略。
  学者理念在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得以实现
  “我发现甘肃农业地区和畜牧经济为主的青藏高原之间,那走廊地带非常有意思。这是两个远大而又很不同的经济地区之间的历史性结合,我认为那个地区畜牧业的提高和商品化有希望。我愿看到整个青藏高原繁荣起来。”这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1987年10月向美国人类学家巴特德讲的一段话。它不仅具有区城经济建设的启示性,同时具有民族性的人文关怀,这个理念注入到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的营城方略。
  费老曾三次考察“华龙”,他对深入调查牦牛产品开发和牦牛经济的发展论证极为重视,因此他在2001年10月15日给温家宝总理写信,以使大西北少数民族早日致富的心愿,反映了藏区牦牛事业开发的经济前景,呈送了藏族女企业家王瑜?吉嘎经过科学论证的考察报告。温家宝总理随即作了批复,明确提出“这件事办好了有利藏区发展”。此后,国家农业银行为中西部牦牛集团审批了3亿元扶贫贷款,以开发牦牛产品。
  费老以90岁高龄注视和关怀着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的这个少数民族企业,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似乎成为这位高龄老人的嘱托。直到2003年9月,他在认定这里是他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现代个例之后,2005年初与世长辞。他的理想、学术主张,特别是他的民族感情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事实上我一生的主要目的,唯一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这个目的是从1930年开始就明确了。”“希望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都富裕起来。”他的声音是那么嘹亮。经过这里20年踏踏实实的实践,这个声音而今成为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建城的“城志”。
  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创造中国特产新天地
  任何一种特产,都有着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发掘特产的原生态,是一个有价值的行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特产是特产生产者的生存现象,乃至生命现象。
  著名民艺学家管祥麟只身深入民间,跨越18年岁月,行程17万公里,探寻民间文化,感悟民族艺术的源流。他对56个民族进行了真切解读,“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就在它们的文化里。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这个理念使管祥麟跋山涉水,以寻根者的坚强毅力汇集到了万件民间艺术品,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带有历史沧桑感,又带有劳动者热爱生活的艺术长廊就这样形成了,它进入到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以博物馆文化成为城中一隅。
  经济、文化、理念将以中国特产城 深圳华特城的商品铺位、管祥麟原住民民间艺术博物馆和费孝通学术馆形成一个融为一体的结构,它体现的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透视,也是社会学理论的引导。这里是一块新的田园,这里将迎来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耕耘者,这里将创造的是中国特产的一片新的天地。